一
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末年在秦国穿凿,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应该都学过。
关于郑国渠有一个著名的插曲:据说,在郑国渠修筑过程中,秦国曾有人指控郑国是韩国的间谍,说他让秦国修筑水渠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郑国差点因此被杀。
这个间谍指控一直让我觉得有些不合理。用挖水渠的方法去让别国消耗国力,这办法未免太不靠谱了点儿。何况,郑国渠对秦国是很有好处的,历史书上都说渠成之后,关中变成了沃野,年年丰收,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云。如果郑国真是间谍,怎么会修筑一条这么好的渠道,应该让秦修筑一条白白耗费人力物力却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水渠才对。
在我看来,这个指控若说是出于政治目的,倒是更合理。某人为了攻击支持修渠的政敌,要抹黑这个修渠工程,于是抛出了这样一个莫须有的指控,说这个河渠是间谍主持的,是为了消耗我们的国力云云。他甚至不用证明郑国真的是间谍,只需散布这样的流言,便可起到对政敌的打击作用。郑国,只是一个中立的技术人员,政治斗争的无辜牺牲品。
不过,最近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发现我可能错了。
郑国是韩国的间谍,并不是秦国单方面的指控,韩国方面也确实有这种意愿,而郑国自己也承认是间谍。《史记》《汉书》都明确记载了(《汉书》这里基本是照抄《史记》的……)郑国自己的承认,《汉书》更是让郑国文采斐然地说:“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国被郑国的话打动,让他继续主持兴修工程。
考察郑国渠修筑的时间,又有新的发现。郑国渠是在嬴政继位为秦王的元年(公元前 246 年)开始修建的。往前推几年,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 256~前 251 年),秦国还兴修了另一个同样名垂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持者是蜀郡郡守,李冰。(顺带说一句,李冰的儿子二郎经常协助李冰治水,据说他就是二郎神的原型。)
李冰的都江堰说明了两件事:一,秦国一向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二,秦国有水利工程的专家高手。
第一件事可以从《史记》《汉书》的记载中得到佐证,两书都说“韩闻秦之好兴事”,韩国知道秦国一向喜欢大兴土木,所以才会想用这种方法来“疲秦”。
第二件事解释了为什么郑国真的需要设计一条有用的好渠道,如果郑国胆敢设计一条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渠道,秦国的水利专家们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甚至,可以想象,郑国一开始曾经想过规划一条糟烂河道、坑一坑秦国。但是他到了秦国,会见了退休老人李冰之后,明白了秦国也有内行,想糊弄他们是不可能的,所以老老实实地拿出了一份真正优秀的工程规划。
所以,郑国大概真的是间谍。
二
都江堰和郑国渠这两个工程,相隔时间居然如此之近。这一点我以前没有注意到,让我大吃一惊。
这也印证了我的另一个看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书上总是喜欢强调古代的某些工程多么神奇,多么不可能,仿佛当时周围的一切是个技术荒漠,凭空突然出现了一个奇迹般的工程。像什么长城、金字塔等等都是例子。
我认为,奇迹是不可能的。一个工程必然是当时总体技术水平的反映。优秀的大型工程不是偶然,而是通过无数个中小型的工程累积起来了经验、技术。某个时代的人能修筑出优秀的工程,是因为当时整体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而不是出现了什么奇迹。
通俗读物对那种工程“奇迹”的渲染,发展到极点,便趋于妄想:当时的人不可能造出那种工程,而那工程又确实客观存在,最后只能解释为是外星人帮了忙。如果人们正确认识了当时的总体技术发展水平,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相信什么外星人帮忙建造的鬼话了。
我当然不是仅凭都江堰和郑国渠这两个工程就得出了这么一大番结论。说当时的整体工程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自然应该有些实物根据。不过,小型工程往往难以保存这么多年;难得保存下来的一些,又因为与更著名的工程类似、意义又没那么大,往往难以登上历史教课书,所以普通人都没听说过。综合下来,便造成了只知道几个重点工程、不了解整体技术水平的现象。
下面摘抄一下史记,除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之外,仅《史记》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就有这么多:
“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其他没有记载的大大小小的工程还不知有多少。
没有一个工程是孤例。没有一个工程可以脱离社会整体技术水平而存在。
三
考察了郑国渠建造的时间,郑国是间谍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新的疑问却产生了。
“秦王政元年,秦国采纳郑国的建议,开始建造郑国渠。”且慢,秦王政元年,秦王政不还是一个小孩子吗?当时掌权的是吕不韦吧。同意郑国的计划,决定开始修筑郑国渠的,显然是吕不韦。
郑国渠修了十年,秦王政是在登基后的第九年奋起,除掉了嫪毐和吕不韦,开始亲政。
那么,郑国是间谍的事,是在哪年暴露的呢?那时,秦王政是否已经开始亲政了呢?这一点,史书上没有说。
郑国渠短期来看是在耗费秦国的国力,长期来看却对秦国利在千秋。在郑国是间谍之事败露之后,仍然能够做出让郑国继续修建水渠的决定,无疑是非常高瞻远瞩、富有远见卓识的做法。
做出这个英明决定的人是谁呢?是秦王政,还是吕不韦?
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做出这样的决定,很符合他的人物形象。
而吕不韦,只是一个来自卫国的商人,他凭什么要为秦国的千秋后世着想?他又有这样的眼光和见识吗?
转念一想,也许吕不韦真有。当年他看出“奇货可居”,帮助落魄之中的异人(秦始皇的父亲)获得太子之位,显然很有眼光。后来他又组织人编写了号称“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自然见识也非凡。
四
看《史记》这种纪传体的史书,有些问题不容易看出来。也许编年体的史书会不一样。我打开《资治通鉴》,翻到相应年份一看,没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被另外一件事吓了一跳:
始皇帝元年 蒙骜击定之。
始皇帝二年 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
始皇帝三年 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始皇帝四年 春,蒙骜伐魏,取旸、有诡。
……以下省略很多字……
秦国修筑郑国渠的十年,基本上每年都在打仗啊!修筑郑国渠根本没起到“耗费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的作用啊!这所谓“疲秦”之计果然是个没用的馊主意嘛!(另,这个带兵的蒙骜就是蒙恬的亲爷爷哦。)
往前翻了几年,又看到另一件令人吃惊的事:秦始皇的父亲继位之后,吕不韦当了相国,东周君与诸侯谋划伐秦,吕不韦率兵征讨之,把东周给灭了。
吕不韦亲自率兵把东周给灭了!
吕不韦居然还会带兵打仗!
当然,也可能是当时周实在太弱,秦实在太强,就像巴萨一样,即使主帅席位上放一头猪,也能轻松战胜对手。
五
郑国渠引出的著名典故还有许多。比如:因为郑国是间谍的阴谋败露,秦国对在秦的外国人都产生了怀疑,决定驱逐客卿。当时身为客卿的李斯也被驱逐,他在路上紧急写了一篇奏章,那就是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这封谏书写得有理有据、才华横溢,秦王看后深受打动,取消了逐客的命令,并且因此对李斯十分赏识,重用李斯,最终统一天下。
谏逐客书这件事似乎暗示,当时已经是秦王政掌权了。因为决定取消逐客令、开始重用李斯的无疑是秦王政,不可能是吕不韦。而这件事又和郑国间谍身份暴露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决定继续修筑郑国渠的,似乎也应该是秦王政。
也就是说,郑国渠修了十年,在第九年或者第十年,眼看就要修好的时候,秦国人才发现郑国是间谍。都到这个时候了,再发现还有什么用么,十年国力都消耗了九年半了……
六
郑国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一个人名字叫做“郑国”就很奇怪了,他还是个韩国人,在秦国活动,这是成心要为难后世背历史的学生、不把大家的头搞昏誓不罢休么?
“郑国”为什么起名叫“国”,甚至他到底是不是名字叫“国”,恐怕很难得到答案了。但是,他的姓“郑”,恐怕很可能说明他原来是郑国人。
郑国这个国家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公元前 375 年,韩国出兵灭了郑国。说起来,韩国应该是郑国的仇敌,有灭国之恨。
郑国这个人生活的年代距离那时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这灭国之恨?他在为韩国做间谍、努力延续韩国生命的时候,是否会想起韩国是如何对待他的故国的?
七
春秋战国的历史实在是内涵太丰富了,每件事都有无数东西可挖掘,每件事都有无数前因后果,能引出无数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就像一个老熟人、老朋友,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作者:Betty | 本文地址: https://myfairland.net/zheng-guo-qu/
本站文章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写得很好这个可以直接改编成小说
“应该让秦修筑一条白白耗费人力物力却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水渠才对。”这句可以改成吐槽:“应该让秦修筑一条白白耗费人力物力却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 长城 才对。”
长城还是很有作用的……
这里说的是网络版的吧?
古代长城防的是外地,现代网络版长城防的是自己的人民……
我在 plus 上看到你们讨论这个的时候,也是觉得这个“郑国”的名字好坑人。对第六节十分赞同!
这名字确实很坑人……
无意中看到一个小骆驼网赚网:www.smallcamel.com,不会是从你这儿得到的灵感吧。
汗,怎么还有这种事……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