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有人说,“口语里没语法”,觉得口语经常不符合语法,也不用符合语法,或者说口语里就没有语法。这种看法其实是对语法的误解。

关于语法研究,有两种流派,或者说态度,一种是规定性质的(prescriptive),一种是描述性质的(descriptive)。

规定式的语法,以传统、名著、逻辑等等为根据,认为语法“应该”是某个样子的,不符合规定就是语法错误。这种语法,普通人需要去专门学习才能掌握。很多人心目中的语法就是这种,他们觉得自己没好好学过语法,说话时也没考虑过语法,说出来肯定全是语法错误,但反正是口语,错了也没关系。

其实,这种规定式的语法流派早就过时了。这是一种古老的、带有价值判断(非正即误)的思路,有一种居高临下、精英教育大众的意味。这也与过去精英垄断文化资源、普通人连学都没得上的整体社会结构相吻合。二十世纪以来,整个社会思潮就是推翻这种思路,建立一种更平等、开放、多元的价值观。规定式语法衰落,描述式语法兴起,也是顺应整个社会大潮。

描述式的语法,是把语言当作一个客观的东西,去观察,去记录,普通人日常怎么说话,如何遣词造句,然后从中总结、归纳出规律。就像理工科做实验,你做实验得到一堆数据,然后试图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些数据。它只是描述人们如何把词语组成句子,有这么一种用法,就是有这么一种语法现象,并不想判断正误,并不想规定哪种用法才是正确的。

显然,如果语法只是对语言现象的描述,那么“口语没语法”从逻辑上就不成立。不管你口语怎么说怎么用,我都可以来描述你。哪怕你的数据再离散再没规律,我大不了一一说明当 x=1 时,f(x) 等于几,当 x=2 时,f(x) 等于几,总是能描述出来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完全不用管语法,语法只有来迁就我的份儿?并不是这样。这牵涉到语言的另一个性质:社会性。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要交流就必须双方对语言的意义和用法达成共识,否则就是鸡同鸭讲。说白了,就是如果大家都这么用,你就可以这么用;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这么用,那就没人能理解你的意思了。所以,说话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要遵从习俗规范。

如果有一种用法,大家都这么用,你却找不到对其进行描述的语法,并不能因此说这种用法是语法错误,只能说语法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当然,还有一种更可能的情况是,你对语言学界不够了解,语言学家早就研究过这个用法了,你不知道而已。:)毕竟普通人不是专职语言学家,不会没事老去追踪语言学界研究动态。  ((只是语言不像其他专业那样距离普通生活十分遥远,每个人日常都会接触,所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也有发言权。))

实际上,大部分口语即使按照规定式观点来看也是完全符合语法的,有争议的情况是少数。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说话时根本就没考虑过语法呀,我都不知道语法是什么。同学,你们要对自己的大脑有信心!大脑常年在后台默默地辛勤工作,很多事不需要我们意识到,它就不声不响地做好了。我们整天与别人说话交流,大脑中早已形成一整套语法,只不过我们常常不能自觉意识到、不能明确说出来而已。随便举个例子:“编”和“织”的区别,你能说出来吗?很难吧?造个词组呢,“编篮子”“织毛衣”,一般不能说成“织篮子”“编毛衣”。这种规则你没背过,但你绝不会说错,对不对?这就是你没意识到、但你其实牢牢掌握着的语法。

此外,语言学界的共识是,对于语言来说,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我们中国轰轰烈烈地搞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就是要让书面语来符合口语。欧洲各国的文字改革也无不如此。如果口语没语法,这些运动岂不都成了笑话。:)

总之,语法不是对语言的规定,而是对现有语言现象的总结。口语也是有语法的。如果你觉得自己说话时没考虑过语法,那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