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汉语不精确,法语、德语之类的屈折语更精确,因为那些语言有性、数、格、时态之类的东西。

事实上,一般来说,性、数、格之类的东西并不会使语言更精确,只是提供了更多冗余信息。比如 two apples(两个苹果),其中 two(两个)已经表达了复数的意思,词尾 -s 还要再表达一遍。这种冗余信息主要增加的不是精确度,而是健壮度。所谓健壮度,就是说如果丢失了部分信息,或者噪音太大,利用剩余的信息比较容易还原出原始信息。

如果细抠的话,任何语言都有不精确的地方,都能找出双关、歧义。就连三个性、七个格、几百种动词形态的拉丁文也能找出歧义。细抠这个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一种语言能否在合理的范围内达到一定精确程度。我认为任何语言都有这个潜力。实际上,就连本来是半残废的克里奥语 ((克里奥相当于国外版的洋泾浜英语,欲知详情请问 Google)),都已经在某些地区当作法律用语使用了。对于汉语这种高度发达的语言来说,当然完全不成问题。

更有些人拿唐诗宋词为例来证明汉语不精确。这完全是举错了例子。诗歌的语言本来就不能用通常的标准来评判。何况诗人还有可能故意追求朦胧含蓄。任何一种语言的诗歌,都跟其日常语言有距离,并不仅仅是汉语如此。

有些人自己不能相对精确地使用语言,就推到汉语头上,怪汉语本身不精确。这就跟自己穷不怪自己没本事挣钱,反而去怪祖宗没给自己留下大笔遗产一样。 ((后面这种做法其实也不罕见,比如有人就把今天中国的落后怪罪于祖先在明代的时候没出去殖民抢东西。))

语言不是“他们”的东西,而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是只管使用没有责任。不能语言学家说要规范发音用法等项的时候,就说我们是使用者,就说要从众;一说缺点的时候,就说这个语言本身这不好那不好,不关我使用者的事。实际上,语言的面貌,完全是由使用者决定的。使用者用这门语言来做什么,这门语言就能做什么。多精确、多细微的东西,都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使用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就会自然生出相应的化解之法,就像《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一样,敌强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