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常看见“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几经思考却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放狗去搜,还是神奇的百度知道给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
这话其实没什么出处,是现代人杜撰的。
道友代指别人,贫道指自己。
整句翻译过来就是:
兄弟你死吧,我不死。
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
在网络小说中常常看见这句话。
这样的解释看起来仿佛说得通,仔细分析,却有点似是而非。
在现代汉语中,“死某某”的“死”是形容词,如“你这个死跑龙套的”。显然,“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中的“死”用形容词来解释是说不通的。
如果做动词,表示“死亡”这个意义时,“死”这个字是不及物的,也就是说,后面不能带宾语,如可以说“某某死”,而不能说“死某某”。
在古汉语中,有时也会有“死”+宾语的结构,如“死社稷”,这里的“死”是为动用法,表示“为……而死”,“死社稷”等于“为社稷而死”,而不是“社稷死了”。
这是正常的语法。
用这种正常的语法去解释“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即“为道友而死,不为贫道而死”,“为别人死,不为我死”,不但逻辑上难以说通,甚至与原作者试图表达的意思“你去死,我不死”截然相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因为原作者对古汉语的语法不够熟悉,想当然地杜撰用法。本来,既然对古汉语不熟,就用白话文好了,直接说“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原作者还试图给人造成这句话有出处、有典故的印象,想拽点文。想拽文又对文言不熟,结果就出现了试图表达的意思与实际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的结果。
比起以前,现在写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了,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各种文章中字、词、语法的错误屡见不鲜。许多错误以讹传讹、积非成是,实在难说是好的现象。我并不是认为语言应该一成不变的那种人,但语言的发展创新与犯错误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吧。
更新:现在我的观点有了改变,详见 “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解释(续)
本文作者:Betty | 本文地址: https://myfairland.net/what-does-si-mean/
本站文章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原来是“为谁谁谁死”的意思啊~
还以为是“牺牲小你完成大我”呢
一般不用此类词,闲暇开玩笑倒是可以用
老实说,这话怎么读怎么别扭,我语文不好,怎么就没有理解
主谓易位,是指句子的主谓成分位置变换,而句法关系不变的一种言语表达形式,是古汉语中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按其谓语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将它区分为形容词谓语的易位、名词谓语的易位、代词谓语的易位、动词谓语的易位、副词谓语的易位等多种类别。
动词谓语的易位,古汉语中例句不多,大多出现在感叹句、祈使句中,陈述句中也有些,如:
(1)死矣,盆成括!
《孟子·尽心下》
(2)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3)格,汝舜!
《尚书·尧典》
(4)归休乎,君!
《庄子·逍遥游》
以上(1)—(4)例主语较为简单,也有主语是主谓短语,谓语是述宾结构的,如:
(5)有是哉,子之迂也!
《论语·子路》
(6)若崩,厥角稽首。
《孟子·尽心下》
(7)如此乎,礼之急也!
《礼记·礼运》
(8)尚德哉,若人!
《论语·公冶长》
这些主谓易位的例子一般都是感叹句、祈使句,动词后面一般有“乎”、“哉”之类的语气词,而且应该停顿一下,不会直接跟名词连用。如果用现代汉语来举例,相当于“死吧,你!”
显然跟“死道友不死贫道”不同。
@Elton Disney:
@foremire:
不是你们的语文或理解不好,而是这句话的始创者语文水平有问题,他试图表达的意思与实际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所以语感正常的人会觉得怎么读怎么别扭
『死道友不死贫道』這句話最常出現在通俗閩南語中,古代就有了,不是現代才出現的,這裡『道友』及『貧道』當初原意指的是朋友和自己都是道家修道之人,一起同修,只是現在直接用普通話看起來跟講起來覺得彆扭罷了!當一個人講這句話的時候代表這個人很自私,遇到利益衝突甚至是生命攸關時,寧願犧牲自己的朋友也要保護自己,即使好朋友跟自己都是”修道之人”也不例外。所以這句話往往都是發生在事後當事人才會說,不會在朋友面前講的。如果是在朋友面前講,那一定是朋友之間感情非常好,可以開開玩笑。因此這句話在現代的人們講話中很難聽到,只會在閩南語戲劇,特別是古裝劇或是武俠劇、黑道江湖劇才容易聽得到。
@不出來說一聲不行:
谢谢你的意见。
不知你说的古代指的是多久以前?
关于“道友”和“贫道”的意思,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并没有什么异议。
我说的是“死”这个字的用法有些不对。
不排除方言中有特殊用法,不知道闽南语中这个“死”字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我沒去查古代有多久,但此詞我從小聽到大,在我懂事開始就在閩南語的古裝劇裡聽到。算起來至少我已經聽過此詞40多年。然而就普通話而言,我同意你的說法,在普通話裡,這樣的用法也彆扭。閩南語算地方方言,但卻也保留中原古音,也繼承河洛話語系,如果你有幸聽到正統的文言閩南語來吟唐詩宋詞,我真的必須說,那是好聽!『死道友不死貧道』這種說詞都屬於口語說詞,相似的如『猴死孩子』(閩南語),你看了也會覺得唐突,此語是在罵小孩子像猴子一樣調皮愛闖禍,不知天高地厚。我分享到這,不想再繼續,因為我不是什麼語言學家,只是個熟悉閩南語的人罷了。
@不出來說一聲不行:
多谢你。方言一般也是来源于古汉语,所以用法不应有龃龉之处。很多方音的正确书写和典故由来,操当地方言者未必清楚知道,这也很正常。我这文章也只是探讨,提出我的看法。多谢你分享的信息。其实我挺想继续讨论的,但恐怕你不快,所以还是不问了 :)
无意中路过 楼上连龃龉这种高科技词汇都用的出来 想必是喜欢咬字的那种同学了
在下愚见 死道友不死贫道 只不过是一句口语 把它当作书面语分析有意思? 话说口语的语法经常是匪夷所思的……………….
不过楼上喜欢的话可以继续 我只是打酱油的 发发牢骚而已 我不干涉
@打酱油的:
同学…口语又不是没有语法的…
@Betty::
这里的“死”有没有可能是“使动”用法呢?
@匿名::
“死”的“为动”用法很常见,比如“死难”“死节”“死国”“死社稷”。而“使动”用法,恕我孤陋,从未见过。不排除在某些方言中有此用法的可能,可惜至今未见有人举出除这句话之外的例子。
如今的网络小说哪里能看。。他们多如钱钟书说的那样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了
你知道什么字符必须开始是因为我想一个游戏,它说,我不懂?
明显这里的“死”都是使动用法,“死”本来就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本来没有宾语,只有在使动用法中才会直接跟“道友”这个宾语
全句的意思就是:使道友死,(从而)使我不死
朋友,不知道我的留言你是否能看到,希望你还是多补习下文言文知识,这么简单的句式你竟然都不认识,实在不应该
@lizikong:
从未见过“死”这个字有使动用法。能否举出除这句话之外的文言例子?
学习文言文需要触类旁通,还要结合语境
比如“天欲亡我,非战之罪”的“亡”,还有“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
一个是近义,一个是反义,同样都是使动用法,这个是触类旁通的来源
结合语境还是要分析句子结构的,“死道友不死贫道”是省略主语的
在省略主语的句子里,要不就是省略的主语“我”,要不就是承前省略,可是这个
句子是没有前续的句子的,所以可以省略的主语应该是我
如果“死”是为动用法,那么句子内容是:我为道友而死,(但是)不为自己死
句子内容完全变化了,古人如果真的想说这个意思的话,不会用这个句式的
古人会倒装过来说:不死贫道,死道友而已。在为动用法里这样才是古人正常的语序。
@lizikong:
“亡”和“死”的意义和用法并不完全一样
为动用法我也认为是解释不通的
“死”的使动用法,您能举出哪怕一个文言的例子吗?谢谢
不用举“死”的使动用法例子,直接分析原句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文言文中的动词,就是普通用法,为动用法,意动用法,使动用法这四种,排除即可得出结论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是普通用法,作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是没有宾语的,与本句不符
“等死,死国可乎?”是为动用法,本句从语境和语序已经排除掉为动用法了
意动用法只有在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动词时才会出现,本句不可能是意动用法
只剩下一种使动用法,并且在语法上符合使动用法的特征,故可证
@lizikong:
又不是每个字都可以用作使动用法。如果举不出“死”做使动用法的文言例子,说一句“杜撰”不为过。
如果每个字都要穷究前例,还要语法这种东西做什么?碰到异形字和生僻字不是都要撞墙么?
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一个短语,楼上的朋友说过闽南语里面很早就出现了
如果你年纪够大的话,应该听过袁阔成单田芳的评书吧,他们的评书里面就有这个短语,按照
评书说书人的老规矩,清末民初的时候这个短语已经出现了,并且在长期的说书过程中被广大
人民群众接受
读文言文,功夫不仅仅在文章里面,更多是你的阅历和你的思考
此次讨论言尽于此,百度不是一切,你年纪小阅历浅不是你的错,态度才是你最大的拦路虎
@lizikong:
我实在是忍不住笑了……谢谢您的教诲 o(╯□╰)o
说来说去,也没人能举出“死”做使动用法的文言例子。继续等待高人。
“死”又不是异形字、生僻字,应该例子不难举吧。
看到楼主不知所谓主观臆断死不认账的观点,还有lizikong老气横秋故作高深的评论,笑死我了!~~为了一个蛋疼的句子能跳出来这么多人,很给力嘛,没你们这个网络少很多乐趣的,哇哈哈哈,继续继续,围观群众要求再来一个
這就只是一句口語而已,我很懷疑這是台灣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創造出來的,印象中是"雲州大儒俠史艷文"裡面的角色"劉三"的對白.因為小時候布袋戲裡這對白常常出現,我們也習以為常沒去深究他的文法.如果定義它為口語或慣用語,那討論文法就真的很無趣,遑論用文法去解是它的真實意義,這是本末倒置的.
以英文來說, 常常在電電視劇或電影聽到 "Me and my friend~~~",其實文法來說應該是"My friend and I",但幾十年來人們還是這樣說. "I can’t agree you anymore"字面上看來是"我無法再繼續同意你的看法",而真實意義卻是"我非常同意你"
"為道友而死,不為貧道而死"肯定是錯誤的解是,"兄弟你死吧,我不死"才是真實意涵. 問問60後小時候看過布袋戲的台灣人,每個人都可以給你正確的答案.
那句英文是“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不是“any more”。意为“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也就是说,我目前同意你的程度已经达到极限,没法更同意你了。这句语法完全没有问题。类似的英语用法还有“I couldn’t care less. ”表示我对这件事毫不关心,没法更不关心了。
一个语法现象,特别是一个词的用法,一般不可能是孤例。但是“死”这个,不论是闽南语还是文言文,都始终无人举出类似的例子……
你好~
这句的原意是“死道友? 不!死贫道。”
即“为别人(的利益)而死?不!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死。”
最早只是宋元福建漳泉地区民间的一种白文,目前常见于我们闽南地区戏曲,其历史“悠久”。所以“断章取义”往往会出现各种误解。毕竟有些词句是从“地方”流行出来的。
就比如“哇塞”。。。大家都拿来表示惊讶。。。其实最早就是闽南语里面的脏话。
是先有語言現象,人們才歸結出語法規則的,然後才把語法規則延伸使用,自然語言如此,就算人為預先定死的電腦語言也如此。
先旨聲明,我以下不會使用正式的語言學術語,因為根本還未有那些術語。
「死道友不死貧道」既沒有省略主語,也不是使動、為動或意動用法。
中文詞語本身就可以多過一種詞性,是為靜態詞性,是已經歸結出來的通用規則。當實際使用詞語時,根據前後文就能從這些靜態詞性當中挑出適合的詞性,是為動態詞性。當中的挑選依據有,單一靜態詞性詞語的詞性、位置、已選定動態詞性詞語的動態詞性、前文後理,等等不一而足,感覺就像電腦語言所講的「型別推定」(type inference)。在足夠熟知的情況下,句子當中某些詞語的動態詞性可以超出靜態詞性的範圍,感覺就像電腦語言所講的「轉型」(type conversion)。
英文也有不少生字多於一種詞性,但英文因為是屈折語,所以這種現象遠不及中文。
「死道友不死貧道」 不難理解,香港粵語口語也有「死你好過死我」、「死誰?」(死邊個?),單獨「死道友」一詞確有歧異,但「死道友不死貧道」就不會有,因為句中後面的「不死」並不會理解為形容詞,「不死 + 自稱」的「不死貧道」不會理解為指貧道有不死身或打不死,要指「貧道有不死身或打不死」就要使用「不死的貧道」,另一方面,死不能及物,「死道友不死貧道」不會理解為「adj. + noun + trans. verb + adj. + noun」的形式。
同樣的造句可以有這樣:「死貓、死狗、死阿戊也不輪到死你,放二萬個心吧。」、「好死不死,死你?」
讀寫文言文需要的是感覺,而不是別人推塞給自己的外顯知識。這跟口語一樣,都是以認知型的語法為主,這就是在網路上有為數不少的文言文魔人是香港人的原因,因為香港人本身的語文環境就已讓他們較易跨越繁體字和文言感語這兩大門檻。沒有感覺是無法用作隨意交話的,思考再快都不及感覺快。
其他說是「繁體字」不太對,「正體字」或「傳統字」也不太對,都不能完全正確描述我們使用的文字。
回上二樓:
你犯了很微妙的錯誤,英文暫時不是我的專長,我就不獻醜了。請看 http://hoyi.pixnet.net/blog/post/5154638-%E5%94%89%EF%BC%8C%E3%80%8C%E6%88%91%E4%B8%8D%E8%83%BD%E5%90%8C%E6%84%8F%E4%BD%A0%E6%9B%B4%E5%A4%9A%E3%80%8D%EF%BC%8D%EF%BC%8D%E4%B8%8D%E8%A6%81%E5%86%8D%E5%AF%AB%E9%8C%AF%E4%BA%86
回錯回覆,我本是想直接回這網誌文的。
语法是对语言现象的总结而非规定,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凭“感觉”自定语法。
把自己的方言语法当成文言语法,就跟北京人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发音极好一样。
:)
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意思是,要死你去死,我不去,本意是拿道友做追求大道的实验。并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含义。而是说,我不支持这个事情,你别鼓动我去做,要做你去做。我对于结果倒是比较好奇的。
這句話出處來自黃俊雄布袋戲的人物“衰尾道人”(衰尾=閩南語倒楣之意)的口頭禪,劇中“衰尾道人”是搞笑型的反派,常出醙主意導致投靠的大哥領便當,見情勢不利便溜之大吉…
常自承“死道友,不死贫道”,反正死的是同伴,只要自己沒事就好。
雖然後來另一個布袋戲角色秦假仙也常說這句話,但只是沿用其哏,“衰尾道人”的人物設定是道士,才會自稱“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