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常看见“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几经思考却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放狗去搜,还是神奇的百度知道给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

这话其实没什么出处,是现代人杜撰的。
道友代指别人,贫道指自己。
整句翻译过来就是:
兄弟你死吧,我不死。
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
在网络小说中常常看见这句话。

这样的解释看起来仿佛说得通,仔细分析,却有点似是而非。

在现代汉语中,“死某某”的“死”是形容词,如“你这个死跑龙套的”。显然,“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中的“死”用形容词来解释是说不通的。

如果做动词,表示“死亡”这个意义时,“死”这个字是不及物的,也就是说,后面不能带宾语,如可以说“某某死”,而不能说“死某某”。

在古汉语中,有时也会有“死”+宾语的结构,如“死社稷”,这里的“死”是为动用法,表示“为……而死”,“死社稷”等于“为社稷而死”,而不是“社稷死了”。

这是正常的语法。

用这种正常的语法去解释“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即“为道友而死,不为贫道而死”,“为别人死,不为我死”,不但逻辑上难以说通,甚至与原作者试图表达的意思“你去死,我不死”截然相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因为原作者对古汉语的语法不够熟悉,想当然地杜撰用法。本来,既然对古汉语不熟,就用白话文好了,直接说“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原作者还试图给人造成这句话有出处、有典故的印象,想拽点文。想拽文又对文言不熟,结果就出现了试图表达的意思与实际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的结果。

比起以前,现在写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了,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各种文章中字、词、语法的错误屡见不鲜。许多错误以讹传讹、积非成是,实在难说是好的现象。我并不是认为语言应该一成不变的那种人,但语言的发展创新与犯错误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吧。

更新:现在我的观点有了改变,详见 “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解释(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