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李白与杜甫,用意并不是要比较谁好谁坏。我文中也并没有比较两人优劣。
我的文章只是抒发这么多年来看书和与人接触得来的感觉,也没标榜自己客观准确,文中都说了“我猜“,都说了“大量个体事例就不举了,只说有统计学意义的总体趋势”,没想要严格论证,没想要奔着学术论文的方向去写。
当然,既然写了文章,就得做好接受批评的准备。只是,如果从一些平常的话中引申出我没有的意思,然后来批判这个我没有的意思,这种批评我觉得委屈。
我只是感慨下,表面上齐名的两个人,在传统文人群体中(注的人和学的人)居然可以一冷一热、一枯一荣,差距这么大的。我也不是第一个发这种感概的人。王琦注李太白集的序、跋、记里面,一堆人表达了这个意见。
杜甫对后世诗歌、文学传统的塑造和规范起了巨大作用。这是事实,而且这本来就是我的观点。只是,既然如此,杜甫名声理应更大才对。
清代的赵翼说得好:“然杜虽独有千古,而李之名终不因此稍减。”杜甫对后世文学影响那么大,李白的影响相对小多了,居然还能和杜甫齐名,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感概的事啊!
既然如此,我就随便举两个抑李扬杜的例子吧。元稹(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不过现在已经被白居易甩了八条街)说李白跟杜甫比,连门都没入呢(“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传说中王安石很瞧不起李白,直斥李白为“识见污下”。其实我倒不相信王安石真这么说过,但这个传说流传极广,很多人津津乐道。“污下”这种词,已经不是比艺术成就了,而是实打实的人身攻击,居然还流传很广。你敢想象有人说杜甫人品污下么?(派对统治下充满奇迹的新中国不算)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出来大喊,不要搞李杜优劣论了,两人都很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风格不同,高度相当!但是之所以总有人这么喊,正是因为总有人持李杜优劣论。常见的情况是:一群文人在那评论李杜优劣,其实主要就是说杜甫好,李白差;然后有个人出来铿锵有力慷慨陈词,说李白也很好啊,两人都很好;于是众人无语退散。这种事情我在书上看到过好多起。反方向的例子我没看到几个(我读书少)。
不过李杜还是神奇地保持着齐名的地位。积累到后来,大家越来越不敢轻言褒贬,李杜同样强几乎成了“政治正确”,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都得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只是他们在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投票。嘴上都说两人同样强,但就是几乎全去学杜甫,差点没人注李白。
其实我非常欢迎别人纠正我,提出大量李白在传统文人中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的事例,本花痴女会看得很开心的。
附:关于精英和草根的问题,话题太大,我以后再说。不过澄清一点,我没有要绝然割裂精英与草根的意思。
其实我上篇文章获得的留言,也正印证了我的感觉。
本文作者:Betty | 本文地址: https://myfairland.net/li-bai-and-du-fu-2/
本站文章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开了十年的论坛上的曾经热门的论战贴有:
Windows vs. Linux
Plam vs. PDA
vi vs. Emacs
iPhone vs. Android
…
想开点吧,何必分个胜负。谁爱用啥用啥,两个都用也无所谓。李白和杜甫二人的诗,我能随口背下来的还是李白得多点,在我这里就算他赢了。这样的类比或许不恰当,毕竟文人和商品是不同的东西。某些朝代的主流舆论出于某些宣传目的对文人有褒有贬,文学价值里掺杂了政治因素,很不公平。但再想想上面提到的那些产品,决定市场占有率的何尝不是在技术价值里掺杂了商业因素?所以…还是想开点吧 :)
哪个好,哪个不好,其实都是自己的爱好和选择,谁能让别人也有和自己一样的爱好和选择呢?
@gravity0:
@Ethan:
关键是我根本没想要分胜负褒贬啊……我没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啊……
传说中的人物放在神的位置,他才是神。
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里对李杜有特别的描述:李白是不可模仿的天才,杜甫立规矩的宗师。
@东海后学:
这是最常见的看法吧 :)
@东海后学:
这个评价很同意。
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谁都徒弟多谁就占优势。以前写李白的时候,经常见到李不如杜,甚至在唐都被挤出前三的说法
哪个到底是不是咪咪啊。。
@Mucid:
那是一只黑锅猫……
李杜孰高孰低,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说的最正确,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
这就决定了唐以后,黑暗中世纪的文人必然推崇杜甫;而现在,喜欢李白的人或许稍多一点。
我是李白杜甫都不放过,都喜欢的不得了,因此从来也没有困惑。
我初中时从课外书里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下子就被雷到,叹为观止。
而少时读“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以为滥诗,年过30岁以后,诗里的场景才能在脑中真正还原,一个大诗人和一个普通人相识相交,唱歌赠别,既不矫情也不悲壮,却把男人间的萍水情分说得自自然然,这便体现了李白诗作的真功夫。
长这么大,从来也没人给我唱歌赠别,我也没给别人唱歌赠别,最猛的也不过是“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所以,每想起此诗,就羡慕李白好一会儿。
李白长于胡地,性格成长自然受胡地影响,有点类似美国人。所以“赠汪伦”前两句你可以看做一幅水墨山水画,而后两句干脆就是美国天天说的“我爱你”,根本就是不是中国传统诗作的习惯,很直白,但并不浅薄,只不过礼教文化影响越厉害的人就越不会喜欢这两句。
杜甫的诗作凝练,过一点就会变成雕琢;李白的诗作直白,过一点就会变成打油。
总体上说李白的文字功夫不如杜甫,但李诗的气场大于杜诗,题材的广泛度也大于杜诗。
杜诗最大的气场就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中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再看李诗的气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如果再看古人最喜欢做的咏物抒怀诗时,就更能看到李杜的本质区别:杜甫是帝国的文人,李白是宇宙的精灵。
@一览好站:
李白三岁就来四川了,从小在四川长大,不是什么胡地。李白早年的模板是同为四川人的司马相如,大家都称赞李白像司马相如一样才气横溢、文字华美,想象一下汉赋的文字吧,没有什么文字功夫差之说。后来李白的成就更是高出了司马相如。李白也是非常讲究推敲、修改、炼字的,只不过其才华太突出,作诗一挥而就给人的印象太深,有些人还以为李白真就不讲究文字功夫了。
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的陈词滥调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