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应该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知识。
大部分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被迫学习,因为他们不喜欢主动学习。按中国现在的社会情况来说,就是小学到中学教育。
即使是中学教的东西,大部分人也是不能完全理解、掌握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他们能完全掌握,那他们当时考试就应该都得100分,而实际上得100分的人非常少,大部分人是连蒙带抄混个及格。毕业之后,他们更不可能主动再去学习,只有把学到的东西忘了、还给老师的,很少有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全面的。所以,即使是初中、高中的知识,大部分人的掌握程度也要打个折扣。
大部分人从学校毕业之后,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主流媒体和身边人口耳相传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普通人身边的人一般也没多少高深的知识,知识也是来自中学老师和大众媒体,所以主要看大众媒体。而大众媒体的知识水平……反正记者经常是被大家痛骂的对象,很可怜。其实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来说平均学历还是要超过中学的,一般都是上过大学的。但是,一,记者写的东西一般不是自己大学专业的方向(记者对口的大学专业就是新闻之类,基本上没有这个专业的新闻吧……),而对其他专业的东西,他们还是只有中学知识;二,大众媒体面向的对象是大众,他们的东西得考虑受众的知识水平,不能写得太高深,曲高和寡。所以大众媒体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基本上也没有超过中学。
此外,中学教育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思潮的变化等不断加入新的内容。二十年前的中学教材和今天的中学教材内容就颇有不同。然而,大部分人中学毕业后不可能经常看新版教材,所以他们的知识还停留在他们上学那时候。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识水平比现在的中学知识水平还要再打一个折扣。
这样看来,常识的应该是现在中学知识水平打两个折扣之后的水平。
那么到底是初中还是高中?现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基本普及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高中也基本普及了,但较为落后的地区可能还没普及高中。
如果我们把标准定得严格一些,就说高中,如果让一个有且只有常识的人去高考,他各科平均分应该能考到百分制的60分,不算特别优秀,也不算很糟糕。这一点有多少人能做到?很多人在自己当年高考那年都没考到60分,现在去考更没戏。
那么常识的标准还要再降低吗?
真是令人悲观啊……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说,不管你知识多丰富,在论战的时候,还是经常会被拍成“没常识”。在某些人口中,常识其实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常识就没有一个固定标准。
本文不是严谨讨论。只是,总有人抱怨别人没常识,以前我也那样。现在这么想想,也就释然了。
本文作者:Betty | 本文地址: https://myfairland.net/what-is-common-sense/
本站文章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学校的东西 包括大学 基本上都属于基础学习 行业知识还是需要工作后自己去总结
毕业4年了,学到的东西已经原封不动的送还给了老师。
真是可悲,用了16年苦学,4年就丢掉了。
常识和原理性的东西一样,应该是基础的,不会变化至少是不经常变化的……
p.s. 你的相关文章插件不错……稀饭
我这里所说的常识是基本的知识,常识很多在学校是学不到的
估计你这个观点出来很多人都要反驳,因为你说的是常识
现在去高考,我怕我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都没60分。
我觉得“常识”是个外来词,还是英语common sense好理解点儿,就是在in common的人里边,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知识和经验。必须在in common的前提下,才能谈“常识”。in common有不同的范围和程度,比如全中国人都有in common的地方,而大多数人都认可北京是首都,这个对全中国人就是“常识”;其中一小部分人,比如博客圈的人,也有in common的地方,而其中大多数都认可“wordpress还不错”,虽然这个“知识”只有这群blogger知道,其他99.9%的中国人并不了解,但也不妨碍这个对博客圈是“常识”。各个行业、各个科学领域的“常识”也一样。
至于记者,他们去报道某个领域的东西,可能事先不了解该领域的“常识”,但记者也应该有自己的“常识”,就是报道某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要么引用该领域的一手权威资料,要么采访该领域的专家,以便让自己的报道符合这个领域的“常识”。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自己乱写一气,其他人骂这帮记者没常识,我觉得确实不冤。至于AB论战,如果B对论战话题所处领域的基本事实都不清楚,A骂B没常识,B应该感激涕零才对。
[…] 后记: 恰好看到一篇blog在讨论“什么是常识”的问题,想起自己这篇文章指称网易的编辑犯了“常识错误”,是不是tenure制度对于这些编辑不是“常识”,因此自己的这个标题不妥当呢?另外,究竟什么才是“常识”?参考Wikipedia上的Common Sense条目,我也有了点儿自己的想法。 […]
[…] 后记: 恰好看到一篇blog在讨论“什么是常识”的问题,想起自己这篇文章指称网易的编辑犯了“常识错误”,是不是tenure制度对于这些编辑不是“常识”,因此自己的这个标题不妥当呢?另外,究竟什么才是“常识”?参考Wikipedia上的Common Sense条目,我也有了点儿自己的想法。 […]
[…] 最近看到一篇博客在讨论“什么是常识”的问题,想起自己也有篇文章《<“造谣者”郎咸平>的常识错误》,其中指责网易的编辑犯了“常识错误”。是不是美国大学的Tenure制度对于这些编辑不是“常识”,因此这个指责不妥当呢?另外,究竟什么才是“常识”?参考Wikipedia上的Common Sense条目和韦氏辞典的解释, 我也有点儿自己的想法。 “常识”是个外来词,我觉得还是从英语common sense好理解一些。虽然严密得讲,“Common Sense”的含义和用法很复杂,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常识”;但结合我看到的中国目前的语言环境,尤其是网络论战里用到的“常识”,我觉得大多是指“群体”的常识”,可以理解为:在“in common”(下面翻译成“相似”)的人当中,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是说,必须在针对“相似”人群的前提下,才能谈“常识”。“相似”有不同的范围和程度,因此论及“常识”,也要结合特定的领域。 […]
@胳膊壮:
我认为,如果要说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常识”,一定要加上限定词,说明这是“某个领域的常识”。如果不加限定只说“常识”,那就应该是泛指大多数人认可的知识。
否则,完全不加限定的话,“常识”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恐怕不管多么偏僻的“知识”,都有精研那个领域的人觉得那是“常识”呢。 :)
我觉得吧,只要是中小学学到的那些东西,都是常识。这些东西不是不能忘,但总有一些是不应该忘的。要么就是当初自己就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