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卡夫卡的若干篇名著,从没喜欢过。今天用德语看了他的一个小短篇 Die Brücke(桥),居然发现写得非常好。
又找了中文版的来读,结果又变回以前读卡夫卡的感觉了,不但味同嚼蜡,而且莫名其妙。倒未必是翻译不好——虽然这翻译的确称不上是生花妙笔——也许就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吧。
卡夫卡的德语原文一点都不晦涩难懂。句子不长,结构不复杂,用词也不艰涩。我的德语水平只是初级,但读起来并不太费力气,只需偶尔查一下字典。但是看中文版,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都懂,但连起来,就是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为什么这句话下面要接着那句话。无怪评论家总是用“荒诞”“神秘”“高深莫测”“想象奇诡”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卡夫卡。奇怪的是,我看德语版倒是觉得通情达理、顺理成章。
《桥》这篇小说语言很简单,篇幅也不长,却让我深深感到卡夫卡的功力深厚。他只用区区几百字,讲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我看完之后,却感到胸中有几千字的感受与触动急欲喷涌而出,但却说不出来。
一座桥,静静地躺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经过,从来没有。不知道过了多少日日夜夜,忽然来了一个人,拿手杖在桥身上敲敲打打。桥又痛苦又激动。这是什么人?这是梦吗?桥转身想看看这个人,它只是想看看他。可是它还没转过身来,桥就塌了。
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为什么钱钟书说老年人恋爱,就象老房子着火,没的救。为什么《花样年华》中唱道“渴望一个笑容,期待一阵春风,你就刚刚好经过……我像是着了魔”。对于这座桥来说,甚至还没有到爱情的程度,它只是想看看他,只是想看看他,就毁灭了自己,还有他。不是深思熟虑权衡再三之后的奋不顾身不顾一切,没有那么复杂。它真的没想那么多。长年的孤单寂寞和突然见到一个人的激动让它连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桥,是不能转身的。
本文作者:Betty | 本文地址: https://myfairland.net/kafka-die-bruecke/
本站文章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每个人都会有做件轰轰烈烈的事的想法的吧。引发的条件可能微不足道,可能连自己都未曾料到。
我觉得故事中的桥根本没想到要轰轰烈烈,自己以为只是做很平常的小事,只是引发的后果在旁人看来却是轰轰烈烈了~~
这故事耐人寻味啊
是啊,相当耐人寻味~
哪天我也看看中文版,看到底翻译成什么样子了
只有几百字啊,三分钟就看完了~不过我在文中已经把大意都说了,呵呵~
评论家用“荒诞”“神秘”“高深莫测”“想象奇诡”等词汇来形容卡夫卡,倒不太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而是卡夫卡的小说比较抽象,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解读,大致是“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种意思。另外之前曾经聊到小说家讲故事,我倒是觉得,卡夫卡属于讲故事不吸引人的那种类型,不知是不是因为他的小说本身抽象,还是翻译的问题:-)
我是说我以前看中文版的卡夫卡确实不太看得懂其中的妙处,但看这篇德语版的觉得很好懂啊。当然也可能这篇本来就简单,其他的可能看德语版也还是看不懂吧……
这篇好有意思。我可以转发到我的公众号吗~
好啊~你的公众号是什么,我关注一下~
晓有所得 xiaoyousuode
我跟你持不同的意見喔,不過你的想法也很有意思^^我覺得這篇的橋是指人,橋翻身是為了要進步,為了要成為一個超人(尼采的超人),其實,卡夫卡很多的作品都有受尼采影響。這篇德文到最後有說到橋斷後,與一顆一顆小鵝卵石結合,其實鵝卵石是建築的材料之一,表示橋不是原本的橋,它進化了。而走上橋敲敲打打的人也可能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點,只是為了促使橋要進步的點而已。
你的想法也挺有意思,不同角度的解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