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交网络很多,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那就是信息的过滤与筛选。只要关注的人稍微多一点,那么你的信息流就会被各种各样你可能并不关心的唠叨所淹没。如何才能轻松地看到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呢?
社交网络上的所谓“好友”可以粗略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生活中很亲密的朋友、亲人,这些人即使发些吃喝拉撒、生活琐事,你也有兴趣。
另一种,除了最亲的人之外的那些人,主要是靠兴趣爱好来吸引你的。可能是较远的朋友,可能是生活中不认识的、在网上因为相同的兴趣而结识的人。对于这种人的发言,你只关心你感兴趣的主题,他说的其他主题你是不感兴趣的。比如你因为某人发了一些技术话题 follow 他,想看技术方面的东西,结果他天天话痨贴他家的猫,假设你 follow 了一堆这样的人,你的信息流就被无关信息刷屏了。
而这种情景是很常见的。很多人都会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不会只有一个兴趣。
有人的解决方法是开多个帐号,每个帐号只发某个方面的话题。算是个权宜之计吧,但显然并不完美:1,维护多个帐号非常麻烦。2,愿意这样自律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做,所以你的信息流仍然充斥着无关话题。3,这样不利于发现别人其他方面的兴趣——本来有可能你因为这个兴趣 follow 某人,结果发现其他方面你们也有共同兴趣,多美好——多开帐号就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了。4,对于关注者也很麻烦,如果你就是想关注这人发的一切话题,本来 follow 一下就行了,现在你要找到他的所有帐号一个一个 follow,太麻烦。
针对上述困境,出现了 follow a part of a person 的概念:我的所有发言都有分类,你可以关注我的所有发言,也可以只关注我的某些分类下的发言。
比如,我有时候发技术话题,有时候发我家猫的照片。你只关心技术,猫图对你来说就是垃圾信息,那么你就可以只 follow 我的技术分类。这样,你的信息流看到的就只是你关心的技术话题,不会被猫的话题所淹没;而我可以随意发猫的照片,不用担心会烦到不喜欢猫的人。
听起来很不错吧?可惜,主流网站都没这么做。虽说这种需求可能比较小众,但其实也有不少人反复表达过这种需求,比如这篇、这篇。
Google+ 的圈子正好与这个思路相反,是信息发送者把接收者分类,接收者并不能对信息进行任何筛选。
博客的分类、轻博客(如 Tumblr)的“子博客”,和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但操作也比较麻烦,又没突出这个概念,所以几乎没有作用(有多少人会订阅某个博客的某个分类?)。
据我所知现在可以 follow a part of a person 的网站有:
- Pinterest 及其大量模仿者:做得不错,但只限图片。
- chime.in:界面太乱,创立者还想付钱请用户发文,感觉他们除了 follow a part of a person 这个主意不错之外其他想法都很错。现在似乎很冷清,随便看了看,似乎大部分是发垃圾信息做推广的。
- Subjot:界面比 chime.in 清爽不少,但也比较冷清。它的创始人说,这是一个 nights & weekend project(http://subjot.com/jot/48976),一个业余时间做的项目,其前景不能令人看好。
- Quora:新推出的 board 有点这个意思,但 Quora 的核心毕竟还是问答,对于这个 board 功能,界面上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和操作简便程度都还不够。
如果你还知道其他具有此功能的网站,请留言告诉我,谢谢~!
如果此类网站能够红火起来,各大主要社交网络(Facebook、Twitter 及国内众多模仿者)可能也会跟进,毕竟开发这么一个功能在技术上并不难。关键就看他们有没有这个想法了。真希望这个功能成为社交网络的标准配置呀~
本文作者:Betty | 本文地址: https://myfairland.net/follow-a-part-of-a-person/
本站文章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这个功能很有用啊
简单才是王道,很多人连在G+上选择接收对象都觉得烦呢。当然我也觉得很有用,不过极可能是有这个功能后几乎完全不会去用,就像现在遥控器上的大部分按钮。
这种做法的操作复杂度跟 G+ 圈子其实是一样的,同样要多点一下,我宁愿点这个而不是 G+ 的圈子。
另外不知道为什么你的留言总进垃圾评论,我每次都点“不是垃圾”的呀 >_<
要简单一点吧,只需要开始选择一次。想了一下,应该是我留了网址的原因,国际惯例三个叉是色*情站的标记。我再试试。
操作差不多吧,G+ 是要选一下圈子,我说的这个是要选一下分类。
另外这两条好像没进垃圾留言 ^_^
这里有个类似的想法:
http://cuikai-wh.com/blog/552
谢谢!很有价值~
这个适合在媒体平台上使用,比如微博和twitter,在这样的平台上接触的信息纷繁杂乱,有分类处理的必要。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啊,不利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和扩散,与这类网站的核心属性背道而驰。
在社交网站上,大部分用户的好友数并不多,而且多为第一种好友,貌似不是很有必要。
这种考虑是从内容需求方出发的,但是成本却是内容提供方付出的,后者好像不太有理由这么做吧。
1,Twitter 也是社交网站。
2,噪声太多才会妨碍信息有效流通。
3,“大部分用户的好友数并不多,而且多为第一种好友”,不知有何根据。有研究表明 Facebook 的平均好友数量是两百多个。这其中有多少人你是连他的吃喝拉撒都关心的?
4,内容提供方也有这种需求,不知道你看没看我给出的链接。比如一个帐号树立了科技专家的形象,如果发别的领域的事就会掉粉(follower 减少),所以想发别的领域的事就得新建一个帐号,或者只能自己憋着。
1,存疑。不仅twitter自己,尼尔森这样的机构似乎也不认为twitter是社交网站。http://goo.gl/PgCxd和http://goo.gl/9ABXW
2,“才”字不妥啊。噪声固然会妨碍,但信息被阻断对微博而言则更为不利。此外还很容易造成尴尬:比如A发了一条“今天非常沮丧”的微博,他的粉丝B拼命地问他“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A说“我已经说过了啊,家里的猫死了,呜呜,好桑心”,然后B去他屏蔽的微博里一看,果不其然发现了这条重大微博……多尴尬啊。
3,我之前看到的是130个,不过时间有点远,http://goo.gl/9ZpjH,当然也有调查机构说平均好友数是229的。调查显示,facebook用户最关注的人群是朋友、家人和同事,用来获取感兴趣的信息的所占比重并不大http://goo.gl/XPnHI。我猜这个在微博上比重会更大。
4,我认为,仅仅因为“掉粉”的缘故(文章中貌似只讲到了这点),尚不足以支持提供这样的功能。有多少人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科技专家的猫感兴趣呢?与其让followers见到信息再屏蔽,还不如采用G+圈子的方式只在一部分感兴趣的好友里分享:-)
综上,我认为该功能意义不大,但是在一些突出“兴趣”的社交平台上,可以借鉴。
我晕,链接怎么成这样了啊,第二个链接是http://goo.gl/9ABXW
似乎链接后面的中文和标点被解析成链接的一部分了……我修改了一下,链接后面加了个空格键好了
1,你贴的链接不正是说明 Twitter 是社交网站吗?最开始 Twitter 就是社交网站,只不过现在发展得媒体属性日益突出,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些划分得更细的名称,但广义的说法无疑就是社交网站。
2,你举的例子不妥,“今天非常沮丧”和“家里的猫死了” 显然应该是同一个大分类下面的话题(大类,比如生活、科技、文学等),很难想象一个对某人的沮丧很关心并且拼命追问的人会选择“屏蔽”该人的其他生活分类下的话题。
3,a,两百多的数据是对的。b,即使 130 个人的吃喝拉撒我也关心不过来。3,再次强调,不是只有 Facebook 是社交网站,Twitter、G+ 等都是社交网站。
4,再解释清楚一些:a,内容提供方往往具有多种兴趣。b,接收方往往只对某人的某个兴趣感兴趣,比如只关心此人的科技话题而不关心他的猫。c,此人如果不谈猫,会把自己憋坏;如果谈猫,则读者会不满。d,在 G+,如果你选择只在某个圈子分享,不在圈子的人就无法看到了,而发话人并不想禁止其他人看到猫文;发话人选择圈子,是让发话人来选择谁来接收信息,然而实际上只有接收者自己清楚自己的兴趣,让接收者来选择是否接受信息才更加合理。
5,另外,不知为什么你总用“屏蔽”这个词,实际这个词完全不符合我说的情况,倒是符合 G+ 情况,这正是我觉得 G+ 不好的地方。请体会一下“可以不看”和“不可以看”这两种状态的区别。
想问一下你现在还在用国际的域名和空间吗?哪家的?
域名是 name.com,空间是 ramhost
ok,我又来了
1,我提供的链接里面说的非常明确,“继中美微博的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另一社会化媒体热点-社交网络”,“在美国, FaceBook是比Twitter更加流行的社交平台,并且twitter较SNS是一个弱关系平台”,可以推出twitter不是SNS,即twitter是社交平台,不是社交网站。
2,这种大类的分法有点太理想化了吧,“今天非常沮丧”可以分类在“心情”中,“家里的猫死了”可以分类在“猫”中;生活、科技、文学……总会有那么一些微博,既适合放在“生活”中,也适合放在“科技”和“文学”中。
3,调查显示,facebook用户最关注的人群是朋友、家人和同事……这些大致属于同一种好友,而不是因为兴趣相投才成为好友的。如果因为好友数量多而产生太多的信息,那么你的这种方法也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啊。
5,(对应的是回复中的5,而不是我的数学不好^_^)某个号码老是给我发垃圾短信,某个邮箱老是给我发垃圾邮件,我选择不收取这些信息,是不是屏蔽?
6,好吧,我承认有很多地方是为了争论而争论的。不许拉黑我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