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孔子》,感觉我的预测不算太离谱。虽然没想到他们会把颜回那么通达的人塑造成彻头彻尾的书呆子,他们以为子路等于张飞、张飞等于李逵的这种想法也让人可乐,不过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毕竟按照中国现在的教育,大部分人都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处于无知或充满误解的状态,听到“子曾经曰过”会调头就走或捧腹大笑,《孔子》这电影也只能拍成这样了。抓住句名言,不管合不合适,就往台词里塞;抓住个典故,不管是谁的,就往孔子身上抡;战争,权谋,女色,这些就是近年来中国古装大片的要素,《孔子》都给备齐了,够对得起观众了吧。
这次我只想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并非《孔子》独有,但在《孔子》里格外刺眼:为什么中国影视作品里面的君王都这么无礼呢?
歪歪扭扭地靠在背垫上,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看见大臣进来,连眉毛都不抬一下,更别说起身行礼问候了。对大臣说话口气完全跟对家奴一样,呼来喝去。
在普通人心中,是不是这样才是正常的?君王对待大臣就应该像对待家奴一样?
我说,满清的辫子戏拍多了看多了吧?
满清一朝,确实没有君臣,只有主子奴才。可是满清并不是中国古代的常态。满清,那是个以当“奴才”为荣的时代,甚至,汉人连称“奴才”的资格都没有,只有满人有资格自称“奴才”。
自从辫子戏流行以后,不论汉唐宋明,影视剧里的君臣一律变成这种态度了。虽然身上穿着汉服,可是精神面貌完全是满清的。“历史正剧”如广受赞誉的《汉武大帝》,景帝说话的态度也完全是对大臣毫无尊重。戏说剧就更不必说了。
别的影视乱来也就罢了,《孔子》也这么乱来就格外刺眼。为什么?因为孔子是最讲究这个的,是最重礼的。礼是什么?礼不是束缚老百姓的,是束缚统治者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首先要像个君的样子,臣才会像臣个臣的样子。君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君对臣这么没礼貌,不尊敬臣子,臣子完全不必效忠这个昏君!
君臣之礼很复杂,这篇小文不能详细地讲,只能略举两个紧要的:
一,君要向臣施礼。
站立时要行“揖礼”(就是“作揖”),端坐时要行“拜礼”(就是跪拜磕头)。
对,你没看错,君王要向大臣跪拜。这在后满清的今天也许显得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要考虑到,古代是没有今天这种桌子椅子的,坐的姿势就是”跪坐“(就是日本那样),跪坐的时候往前一躬身就是跪拜了,不像后来那样得大动干戈,所以君王向大臣跪拜也不是那么不可理解。
别说是大臣,就算是老百姓,只要长寿一点,天子也得行礼。汉代每年都要举行敬老活动,活动上皇帝不仅要向老人们跪拜,还得亲自给老人们斟酒布菜。(汉朝的老人真幸福,汉朝的皇帝真辛苦。)
二、君王对大臣不能直呼其名。
中国古代,”名“是自己用来称呼自己的,表示恭谦;”字“是用来称呼别人的,表示尊重。
君王对大臣必须称”字“或官职等其他尊称。
战国时齐王有一次喝多了,直呼田单的名字”田单“,遭到其他大臣的严厉批评,不得不向田单道歉。
南朝梁武帝曾经直呼吏部尚书蔡撙的名字,叫了好几声,蔡撙都不理他,直到梁武帝叫”蔡尚书“,蔡撙才应答,并指出梁武帝直呼其名是错误的。梁武帝很惭愧。
为什么古代君王这么尊敬大臣?要知道,在正常的中国古代朝代,大臣并不是君王的奴才,甚至不是君王的下属。君和臣,那是合作关系、共事关系。是君王依仗大臣来治理天下。北宋的宰相文彦博明确地说过,帝王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还是皇权高涨之后的事情。春秋时期诸侯就更弱势了,更得尊重大臣。
而这部《孔子》里鲁王见孔子,态度极为傲慢无礼、颐指气使,第一句话就是直呼孔子的名字”孔丘“。孔子居然还恭恭敬敬地回答?要是孟子,估计要直接他骂“望之不似人君”了(这句话是孟子骂某个君王的原话,孟子还是很生猛的)。孟子还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总之,孔孟之道是绝对不赞成无条件地效忠、服从君主的。
再举个例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电影里居然没提他……),史书明文记载他跟诸侯“分庭抗礼”,什么叫分庭抗礼?就是说他的礼仪跟诸侯的完全对等,他跟诸侯完全平起平坐(子贡也够嚣张的)。他对诸侯拜,诸侯也得对他拜,他对诸侯揖,诸侯也得对他揖。孔子的弟子都这样,孔子该是什么样呢?就算再温和忍让,能容忍君王这样无礼?无礼是表面现象,反映出的是价值观和理念。这样无礼的君王,恐怕孔子根本就不会跟他共事。
我希望影视剧在反映满清之外的朝代时,能够尊重一下历史,不要造成并不断加深人们对于君臣之礼的错误印象。不过估计很难,大部分时候的君王太辛苦了,哪有辫子戏里面那么潇洒得意、威风八面?怪不得现在辫子戏流行,估计有些人很羡慕辫子皇帝吧……
本文作者:Betty | 本文地址: https://myfairland.net/confucius-and-courtesy-of-the-king/
本站文章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在看《大秦帝国》,虽然里面史实多有修改,但是君臣之理却很明朗。
常有君主对大臣深躬到底的描述。
影视中君臣关系不光反映了“满清”时候的君主关系,当代上下级的关系,也想类似。
写的好,顶一个
很好!
不过,君可以不君,臣却不能不臣。这个还是对臣子的要求的。
@SWX::
君不君,臣当然就不必臣。孟子明确说了,“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小骆驼商队果然对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了解比较深啊。
古代的君臣关系早就被妖魔化了。对清朝不熟,不加评论。其他朝代,皇帝当的既辛苦又无奈,这还不算汉唐被太监外戚搞死的那些。
孔子是很生活化的真实的老夫子。还是觉得他有句话可以送给今天的爱国青年们:危邦不居,乱邦不入
总觉得,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他们对于君臣的概念大多来自于其他作品的影响。因为如果自己去研究,不但很辛苦,而且未必有收获,或者收获一个错误的东西。但是,在看过一些自认为的史料之后,他们一般都可以称,他们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力求真实的还原。这种事实在是太多了。毕竟,第一,他们不是搞历史的,第二,历史的真实有时候是拿不出台面的,第三,艺术的需要和历史的真实是有差异的
这篇写的很好,同意Jan的观点,看“万历十五年”就知道皇帝的辛苦和无奈了。
是不是胡玫胡导故意要用君王的无礼衬托孔子复礼的必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懂也不太感兴趣,当初跑去看阿凡达接着没事干又看了孔子,感觉这片就是一个让我昏昏欲睡的商业片
@胳膊壮::
胡玫没那么微言大义吧。从胡玫以往作品看,她对君臣关系的理解就是满清那种主子与家奴的关系
不错呀, 对这些知识完全没了结.我想转载到我的博客给很多朋友读读,可否?
@withoutmind:
可以,注明作者出处链接就行 :)
君臣朋友也
话说,当代有些法师,学者之流,说满清是德治最完美的朝代。可笑至极,一个君王不知礼,而愚民之朝代。一群无知的通古斯人,企图用蛮力使文明人变愚钝的朝代。300年的时间,他们成功了,也失败了。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天下父母皆祸害”这么一句话,仔细想想不全无道理,如果要孔孟二老来当代看看如今这些父母,这些父母官,这么对待自己孩子,又是这么对待老百姓的话,估计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天之道也。 而如今继承鞑子文化的父母们,父母官们。自己对子女对老百姓不慈爱,仁义,还要子女尽孝,老百姓尽忠。这行得通吗?
“在正常的中国古代朝代,大臣并不是君王的奴才,甚至不是君王的下属。”//纵观中国古代史,君王的权力逐渐扩大,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小,似乎就是一个从正常一点点变成不正常的过程的啊。
@syzs:
除了满清这个不正常的朝代,从先秦到明,是君主的权力越来越小,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
@Betty:
不知道你说的是大臣总体的权力,还是单个大臣的权力,总体权力的扩大是必然的。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责任内阁制,虽然出现过此消彼长的过程,但是总体的趋势貌似是皇权在一点点吞噬相权。不是这样?
现在影视剧里一些古装片的称呼也是照着满清时代来的,比如非满清剧却一口口奴才、主子地叫。
恩恩,写的很好呢!
估计从朱元璋废了宰相一职后就可以算了。
都是一些不懂历史的人在拍历史剧有什么办法,怎么脑残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