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系列最后一篇。
赵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见解更加可贵。
政治体制改革,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还经常讲,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
邓也讲政治体制改革,但他心目中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指提高行政效率,如干部年轻化、精简机构、明确权力分配等。邓坚决反对西方的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制。邓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一党专政。
赵与邓不同。开始,赵专心经济建设,对政治方面较少关注。后来,赵渐渐认识到,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就难以深入,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腐败等,也无法真正解决。
当时赵设想的改革是,不改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但要改变执政方式:
- 法治。
- 增加决策的透明度,而不是“黑箱作业”。
- 开辟各种对话渠道,同各个社会集团协商;同时各个社会集团要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只能发出同共产党一样的声音。
- 改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
- 保障公民的权利,这点非常重要。
- 适度开放舆论。
然而,89年赵被迫下台,经过多年的囚禁与思考,赵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赵最终认为,三权分立、多党议会制是现在可以找到的最好的政治体制、民主形式。
赵对共产党还是很有感情的,他希望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民主的建设工作,如司法独立、党内民主、开放党禁报禁、军队国家化等。
赵认为,如果共产党主动地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有秩序地逐步进行民主建设,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可以保持很久。不用害怕民主了就会丢掉执政地位。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赵的这些观点,当时并没来得及实施。赵认为自己与邓之前并没有矛盾,完全是因为1989年那件事才下台。那么,如果没有那件事,赵是否能逐步实现这些思想呢?
很难说。
赵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他能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找到支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能够摆平各方,让经济改革的反对者不致对改革造成大的破坏。那么,对于政治改革,他应该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争取多数人的支持,温和渐进地推行改革。
但是政治改革最终会触及统治根本,当达到某些人的底线之时,会不会最终还是这样的结果?即,即使没有那件事,发展下去最终也会因观点不同而决裂?
从另一方面说,也可能因为已经推进了一些民主,民主的力量已经占了上风,即使决裂,保守派也无法造成多大伤害了。
毕竟,民主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并不是哪天我们宣布一下民主,我们就真的民主了。关键是我们要往民主那个方向去努力。上述的那若干条,只要实现了一条,我们就往民主迈近了一大步。
可惜,这十几年来,我看到的是,我们往这个方向的加速度是负的。
赵的可贵,并不在于提出这若干条。要提出这若干条并不难,很多人都能说得更头头是道。赵的可贵在于他真心想把中国搞好,真心尊重法治。邓也想把中国搞好,但他不尊重法治(往好了说,这也可以说成邓的优点:较少条条框框,有魄力)。正是因此,赵在谈邓的党内地位时才认为这是在维护邓,因为这符合规则,而邓却会勃然大怒。正是因此,赵在被罢黜、被审查、被囚禁时才一直拿宪法、党章作为武器,而对方却不予理会。
赵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即使共产党把他囚禁至死,他仍然希望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现代、走向民主,并保持执政地位。共产党又何必给自己下套?既然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那么三权分立和共产主义又有什么不共戴天之处呢?真希望那些指责赵不爱党的党员认真想想,到底谁才是真正为党好。
如果共产党能主动领导中国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不管对中国还是对党,都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作者:Betty | 本文地址: https://myfairland.net/after-reading-a-book-5/
本站文章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原创,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真正的党员,做的应该是符合党员身份的事,做的应该是让党脸上有光的事
hey.从Wordpress.org.cn来到这里……
我觉得所有人对当时局势的判断,都低估了党内左派的力量。实际上,左派之所以难以战胜,不仅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而且也出于一种意识形态的坚定立场。
我看到,很多人以为,如果赵的举措能够再温和一点、甚至如果学潮没有发生,改革将会继续前行。其实,就算改革不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左派出于其理论立场,也会坚决反对一切右转倾向。因为,当时的党内左派,是一群坚定的原教旨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极度厌恶,不仅出于政治利益,也出于其意识形态。
政治并不等于利益游戏。党内左派元老,其实都是标准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他们多出于军队,是二三十年代激进共产主义思潮的当代代表,要想让他们对改革做出让步,是完全不可能的。
1986年的改革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倘若赵能够再等几年、等到党内左派大佬退出政治舞台再实施政改,成功几率会更大。总的来说,这是共产党内部左翼与右翼在理论立场上的全面斗争,结果是左派那一群老头获胜。
学潮,无论我们怎么强调,也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除了长久的历史意义之外,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激化了党内矛盾,加速了党内斗争,把6月23日的人大会议,提前摆到了天安门广场之上。学生之血,就是党内改革派之血。
简单的说,赵紫阳的理想化,就是现在很多人的理想化,其中也包括博主。
“共产党又何必给自己下套?既然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那么三权分立和共产主义又有什么不共戴天之处呢?”
博主和赵的理想化之处,恰恰就是低估了党内左派的理想化。我们都以为没有“不共戴天之处”,都以为改革无需论证;实际上左派的立场是一贯的、坚定不移的。我们不仅要克服利益分配问题,也要克服理论立场问题。
我觉得,把左派漫画化、小丑化是很不合适的。他们和我们大部分人相比,除了立场不同,其他地方都非常相似。
不好意思,以上留言内容可能比较敏感,如果给博主带来了麻烦,请予以删除。
@Sandlong:
谢谢你的认真回复。
确实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左派,如邓、陈云;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是没有立场只有利益的,所以我称之为小人,具体是哪些人就不点名了。主要还是小人坏事。跟左派理想主义者还可以讲道理,他们也是希望好好建设这个国家的,只是对建设方法的意见不同;小人则不管是非对错,只想把你搞下来,自己往上爬。
学潮不是偶然事件,那之前有许多次学潮,都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只是这次让某些人抓住了机会。
赵的举措也没有什么不够温和的,政治改革根本还没有开始进行呢。遗憾的是他太专心建设国家,没有怎么培养自己的势力,无法与左派和小人的联合势力抗衡。当然,如果他专心培养自己的党羽,他也不会成为我们所知的那个改革家了。真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啊。
@Betty:
邓是邓矮子还是邓力群……
其实要说讲道理,邓力群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当时是左派旗帜,长期掌管理论研究,如果他不是理想主义者,那么党内就没有理想主义者了。可是他“可以讲道理”吗?事实是,他在权力斗争、推倒胡耀邦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觉得必须承认的情况是,党内是完全谈不上“交流”的。权力就是权力,斗争就是斗争。而恰恰是在立场交恶的前提下,左派决意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施行镇压。
理想主义者不等于理性主义者,前者其实更容易动用坦克而摒弃道理(不要忘了马克思主义是坚决要求暴力革命的)。
学潮为什么不是偶然事件?如果胡耀邦没死,则如何?不管怎么样,6月23日人大会议就是左派对右派的总攻,学潮只不过是把总攻提前了、外在化了。最后对学生的镇压,就是左派与右派的博弈结果——4号的天安门广场,就是左派胜利的标志,不用等到23号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政策的全面左倾。回头来看,这个历史演进几乎是必然的,即使没有学潮,政策总会左倾,右派总会失败;而正是因为这一结论,我才说学潮是偶然现象,因为它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当然学潮自有其深刻意义)。
而为什么右派会失败?所以我说:赵的理想化之处,就是低估了左派的理想化。由市场改革过渡到政治改革,这一观点早在1986年进入讨论时,左派就已经跳出来坚决反对了,而赵(和胡耀邦)显然低估了左派的坚定。我还是那句话,如果他能隐忍几年,等到左派大佬们都退休、去世,党内左右派的力量对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想明眼人一看即知。那时再提政治改革,就容易多了。这就是赵的失措之处。
民主应该怎么来?在现代国家,国家机器掌握武力,人民大众一无所有,难道民主靠起义争取得来吗?不可能。民主只能靠恩赐:要么靠政府改革派恩赐,要么靠美国恩赐。可能说的有点难听,但必须承认,强弱差距如此之大,弱者是不可能与强者对抗的。这就是赵紫阳等改革派的可贵之处,而要想主持改革,怎么能不到处钻营、怎么能不培养党羽?要想改革体制,首先要适应体制,在体制外是没什么作为的。在专制之内搞改革,没有人能保持纯洁。
@Sandlong: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看了这本书,我不会觉得邓力群是个理想主义者。
你说再多等几年,可邓小平是97年死的,赵哪能等那么久……这十年谁知道又会发生多少事啊……如果不做什么事,等着时间过去力量对比自然变化,我觉得不太靠得住……
学潮不是偶然,是因为那几年学潮很多的,即使胡没死,也可能因为别的事引发学潮。
还有你看了书就知道,不用等到6月23日,也不用等到5月35日,5月17日他们就开会把事情都决定了,之后只是执行。
左倾右倾有斗争有波折是必然,但失败不是必然的。之后的后果也不是必然。关键看执政者有多少智慧和勇气。
@Betty:
关于邓力群是不是理想主义者,要看他的一贯主张。要知道,他是毛左政策的拥护者,并不是邓小平或某个独裁者的拥护者;他支持有限改革,但不支持开放。他反自由化,就是为了夺权吗?谁不知道邓小平要把改革开放和反自由化分开?
他本质上是一个文人,后半生一直在社科领域工作。邓矮子说“邓力群这个人固执,是湖南骡子”,如果这样一个人还不是理想主义者,那么我很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如此坚定。
你的“偶然”和我的“偶然”不是一个意思,你说的是事件可能性,我说的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大小。这两点并不矛盾,可能我的用词不太合适。
笼统地说,我的意思就是,至少当时的左派力量远大于右派力量,所以改革进退的大势不会因为一些“次要因素”改变,比如学潮发生与否。要想改变,必须等待左派势力的自然削弱。
邓矮子是偏左的,但他最主要是实用主义者,我并不认为他是“左派大佬”。他可以不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施行改革,也可以“杀20万保20年平安”。邓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人,他所考虑的最关键因素是社会秩序,如果政治改革好处多多,他并不会拒绝;而改革(看起来)是好是坏,就要看左右两派的活动能力了。
倘若5月17日五个常委都支持修改社论,难道邓会坚持戒严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集体,邓矮子再专权,也不能不制衡各方面势力。如果左右易势,改革进程必会更加通畅。
@Sandlong:
搞理论工作不一定是理想主义者,文人无行的多的是。我之前对邓力群不太了解,看了这本书,对他印象不好,也可能这只是赵的一面之词吧。
文中也提到,邓小平是赞同政治改革的,不过他心目中政治改革的内容跟赵的不太一样。
反正,我认为,光靠等是等不来左右易势的。
@Betty:
我也很讨厌邓力群。老人们想推邓力群出来代替赵紫阳,其实理想化的左派比实用主义的左派更可怕,若他上台,现在的中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这样好的文章;可惜只能在这里看见!!!
@Sandlong:
如果不是李锐上书邓,不是十三大全体代表用投票表明态度,不是赵撤销邓的机构。少一个如果,邓就都不会不得不跑到中顾委去,更遑论在所谓社科领域一直工作了。
五个常务都支持修改社论的假设如果成立的话,结果只能是统统拿下。真正能拍板的只有邓,能提意见的只有陈经济学家和李国家主席,杨国家主席基本不表态。王胡子之流只知道骂娘。Betty说赵能力强,能搞定左派,少了一个隐含条件-在邓大人的支持下。所以赵不肯否定邓,因赵对其抱有知遇之恩的感激。
邓和王胡子并称左王,而且均属死不悔改的类型。Betty如看过李锐的信以及延安整风事情薄一波对邓下的处理意见,不好的印象还要再多几倍。
此外,如果威权政治也算政治改革内容的话,那拉美化就毫无疑问是我们的终极之路。他们不支持改革,与理想主义完全没有关系。只是不想让胡前书记杀他们革命后代的事情重演。中国这个大茅坑只有他们的子弟坐着拉屎,才是他们最放心的,杜绝一切可能的反攻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