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在经济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赵主管经济工作多年,勤于思考、总结,实事求是。他的出发点很好,成绩也不错。但是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其经济上的作法和政策有许多不足之处。

我说不足,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往回看。如果从当时的角度看,赵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则是更为开明、先进的。此外,这些不足之处也不是赵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当时整个领导班子,整个中国的环境就是如此。

其一,由外行来做决策。

分管经济领导人的都是半路出家,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工作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和摸索。

比如赵回忆录中提到,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价格的调节作用等等,他们对此完全一无所知,吃了大亏之后才听到境外经济学家的话,才有所了解(只是了解,估计还不能理解)。

他们整天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其合理之处,但那是19世纪40年代的东西了。之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经济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那时已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许多东西在经济学中已经是常识,但当时的中国领导却一无所知。甚至连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如看不见的手等等,他们也一无所知。

他们是在无知的情况下做出的经济决策,因此那些政策当然风险很大。如果出现了好的效果,那是撞了大运;如果后果糟糕,那是正常。

遇上不好的领导,政策效果恶劣,还要坚持该政策,人民就倒大霉。

遇上好的领导,后果良好时就坚持该政策,后果糟糕时就改变政策,直到试出好的政策。这就是试错法,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当然比坏领导的作法强。

但是,明明旁边有一座大桥,为什么还要摸石头?明明有全人类现成的经验,为什么还要自己亲身把所有错误都实验一次?拿人类做试验,后果很严重,关系到许多人的身家性命。让无知的人拿十亿人的生命做试验,人们真的心甘情愿被试验吗?

赵的运气不错,试了几个政策比较成功,如包产到户,也有试验失败的,比如物价调整。但是经济政策不应该建立在运气之上,而是应该建立在理性和科学之上。

看了赵的回忆,我感到很担忧,现在中国的经济决策不会还是这样的过程吧,无怪经常出一些让大家看不懂的、违背经济常识的政策了。我宁愿中国领导对现在经济的问题比谁都清楚,出台那样的政策只是由于政治原因、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因为对经济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