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什么南方北方如何如何的说法,比如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南方人精明,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瘦小,北方人高大;南方秀美、细致、优雅、温柔纤弱,北方壮阔、遒劲、凝重、豁达英勇,等等等等。

还有些没那么好听的,比如北方男人比较专一,南方男人很花心;北方人耿直,南方人油滑;北方低俗学逗,南方高雅幽默;北方人喜欢说了不做,南方人喜欢做了不说,所以北方人多侃爷,侃得天花乱坠,口吐白沫,南方人多富商,擅长偷税漏税,防不胜防;北方人重感情,南方人重效益;北方人重道德,南方人重金钱;北方人更安贫乐道,南方人则奋斗不止;北方人很怕去南方经商,因为怕被欺骗,南方人也怕来北方开发,因为怕挨揍。

我很不喜欢这类说法。倒不是它们本身不好——它们往往结构排比,句式对仗,用词富丽,声律铿锵——语言功夫是很好的,但表达的意思却经不起推敲。关键在于,什么是南方,什么是北方,它们并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在每个所谓南北对比中,南方和北方的界限都是在不断移动的。为了符合这种南北划分,一个地方经常有时属于南方,有时属于北方。

比如各位读者,你们扪心想一想,你们平常说南方北方的时候,是以什么划分的呢?以黄河为界?以秦岭淮河为界?以长江为界?以五岭为界?更可能的是大家心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

北京人在说南方人的时候,想的可能是上海、江浙。但在广东人心目中,江浙已经算是北方了。这是不同地方的人对南北方感觉的差异。

说“北方人高大”的时候肯定包括东北大汉,但说“北方人吃面”的时候就不包括盛产大米的东北。这是同样的人对不同事实的选择性无视。

见到扬州美女,很多人都会感叹果然是江南佳丽,却没注意到扬州实际上位于长江北岸。这是自然地理与文化地理的反背。

有的人说南方时指的是江浙,有的人说南方时指的是广东,而江浙和广东不仅地理上距离很远,人文、风俗也是相差极大。到底哪里是南方呢?

我不喜欢南方北方如何如何的说法,并不仅出于对语言细节钻牛角尖的一贯爱好,还有如下原因:

一、这种简单粗暴的笼统概括有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之嫌。即使退一万步说,南方北方有清晰明确的划分,“南方人精明,北方人豪爽”这样的说法也不可能是正确的,显然南方也有豪爽的人,北方也有精明的人。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概括再发展一步,就成为“某某地方的人都是骗子”“某某地方的人都是小偷”,正是各种地域争端、地域歧视的来源。

二、这种逻辑上的混乱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达到分裂、削弱中国的目的。一方面,客观上其实不存在明确的南方和北方,另一方面,主观上却不断有人强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通过不断转移南北方的界限来人为创造的。这样造成的南北对立,在和平时期不会显得怎样,危机时期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这样说可能显得有点危言耸听,然而眼前就有个例子:韩国说孔子、西施等等都是韩国人,正是应用了同样的逻辑。韩国的推理是:孔子、西施是东夷人,韩国是东夷,所以孔子、西施是韩国人。

这个“东夷”正是跟“南方”“北方”一样,是意义含糊不清、所指并不明确的一个词。“东夷”有可能指的是我国的山东、江苏一带,也可能包括更东的地方,如日本、朝鲜一带。在“孔子、西施是东夷人”这句话中,“东夷”显然指的是前者,中国的山东、江苏一带;在“韩国是东夷”这句话中“东夷”指的则是后者。(韩国的这个推理还犯了另一个逻辑错误,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用同样的逻辑,有人推出北方中国人是胡化的汉人,血统不纯,南方中国人则是蛮夷之后,来历不正。如此挑动中国人内部的矛盾、对立,弱化中国人的认同感、凝聚力。虽说这种言论现在市场还不大,但文化上的事情,就是得防微杜渐。

王安石咏王昭君有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btw:在这首词中,“南”指的是西安这样在今天看来典型的西北地区,可见南北方概念之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