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流云的《如果这是宋史》(以下称为《宋》)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以下称为《明》)都是现在很流行的通俗讲史的书。我个人感觉,《宋》写得比《明》好。

《宋》目前出的我全看完了。《明》只看了开头一部分(到建立明朝之后)。也许《明》矾会说我看的太少没资格讲,也许《明》后面写得比前面好。但是就我看的部分而言,《宋》确实比《明》好。

《明》的几个不足:

1,老是无根据地揣测别人的心理。

比如,文中老是说,朱元璋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放牛娃,如何如何,陈友谅不禁想,如何如何,然后发半天感概。这些想法和感概不但没有给出任何根据,而且有凑字数之嫌。

写历史,实际发生的事件、人物的外在言行,是客观外在的,是干货,作者可以尽情地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别人怎么会知道得那么详细,何况是几百年之后的人来揣测。就算有时候必须揣测,也只能简短地揣测一下(《宋》里面偶尔也会有这种非常简短、一两句话的心理揣测),哪能揣测得那么长那么丰富,一感概就是一页纸呢。

2,战争场面没《宋》写得好。

《明》写打仗,大部分(大部分,不是全部)就是甲方多少人,乙方多少人,哪方胜了,就完了。《宋》写得比较具体,大部分会写出比较关键性的战略战术等,而且《宋》的作者有自己对战略战术的理解。

当然,有人也可以说,写历史,详细的战争描写其实不是必需的。我之所以有这种要求,一是口味被《宋》弄刁了,二是我本身对战略战术也比较有爱好。如果没看过《宋》,单看《明》,这条大概可以不算缺点,然而跟《宋》比的话,确实是个不足。

另外,《明》这本书本身就比《宋》更简略一些,不仅战争简略,政治也简略,不过为什么只有无端揣测的心理活动不简略呢……

3,文笔好像不如《宋》,叙事没《宋》清楚。

这条其实很关键,但我不确定《明》书写到后来会不会有改进,所以放在后面。前面说了,《明》我看的不多,但就我看的这些,就已经觉得有不少地方叙事不清楚。比如这段:

看来孙德崖还是讲道理的,他表示,自己毕竟是外来的,还是自己走吧,朱元璋当即去为他送行,此时孙德崖在城内,他的士兵在城外由朱元璋陪同,但谁也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人在蠢蠢欲动。

这就是郭子兴,郭子兴是不讲道理的,他只记得孙德崖多次羞辱过他,也管不了什么信义了,看到城内的孙德崖身边没有什么士兵,就命令手下人将孙德崖抓起来,这就害了还在城外的朱元璋。

我有点看不懂,为什么朱元璋给孙德崖送行,会送到孙德崖一个人在城里、朱元璋反倒在城外陪着孙德崖的士兵?这是怎么送的行?

这个例子只是件小事,但有些大事《明》说的也不是很清楚。如果后面这种情况仍然多的话,肯定会很影响我的阅读理解。

4,史料掌握程度好像也不如《宋》。

这条更关键,我出于跟上一条同样的理由放在后面。

《宋》这方面很好,写到的事情,是正史记载的,还是笔记小说里的,或者民间传说的,都会标清楚。一件事有多种说法的,都会列出来,加上自己的分析。虽然他的分析有时候我不同意,但他给出了足够的参考来源,比较严谨可信,也有利于读者进一步查证并自行研究。

《明》既不标明史料来源,也不进行辨别。比如朱元璋的长相,《明》直接说朱元璋长了一张月牙铲形状的脸。但朱元璋的画像其实有两种版本,其中一种长得很正常,另一种不太正常。这种不太正常的未必更可靠,《明》却不加解释地选了不正常的那个版本。这件事是我知道的,还有更多关于明史的细节是我不知道的,说不定哪里就被误导了,把野史甚至作者编的东西当成正史,这种感觉不太好。

结语

当然,《宋》也不是十全十美,《宋》里的许多观点是我不赞同的。不过总体来说,我是很支持这种普及历史的工作的。这支持的对象也包括《明》。《明》的影响力很大,带动很多本来对这方面不太感兴趣的普通人也开始看明史。从这点来说,《明》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