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卡夫卡的若干篇名著,从没喜欢过。今天用德语看了他的一个小短篇 Die Brücke(桥),居然发现写得非常好。

又找了中文版的来读,结果又变回以前读卡夫卡的感觉了,不但味同嚼蜡,而且莫名其妙。倒未必是翻译不好——虽然这翻译的确称不上是生花妙笔——也许就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大不一样吧。

卡夫卡的德语原文一点都不晦涩难懂。句子不长,结构不复杂,用词也不艰涩。我的德语水平只是初级,但读起来并不太费力气,只需偶尔查一下字典。但是看中文版,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都懂,但连起来,就是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为什么这句话下面要接着那句话。无怪评论家总是用“荒诞”“神秘”“高深莫测”“想象奇诡”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卡夫卡。奇怪的是,我看德语版倒是觉得通情达理、顺理成章。

《桥》这篇小说语言很简单,篇幅也不长,却让我深深感到卡夫卡的功力深厚。他只用区区几百字,讲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我看完之后,却感到胸中有几千字的感受与触动急欲喷涌而出,但却说不出来。

一座桥,静静地躺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经过,从来没有。不知道过了多少日日夜夜,忽然来了一个人,拿手杖在桥身上敲敲打打。桥又痛苦又激动。这是什么人?这是梦吗?桥转身想看看这个人,它只是想看看他。可是它还没转过身来,桥就塌了。

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飞蛾扑火般的爱情。为什么钱钟书说老年人恋爱,就象老房子着火,没的救。为什么《花样年华》中唱道“渴望一个笑容,期待一阵春风,你就刚刚好经过……我像是着了魔”。对于这座桥来说,甚至还没有到爱情的程度,它只是想看看他,只是想看看他,就毁灭了自己,还有他。不是深思熟虑权衡再三之后的奋不顾身不顾一切,没有那么复杂。它真的没想那么多。长年的孤单寂寞和突然见到一个人的激动让它连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桥,是不能转身的。